苍术的功效与作用
【药 名】:苍术
【拼 音】:CANGZHU
【英文名】:Swordlike Atractylodes RhizomeChinese Atractylodes Rhizome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南苍术或北苍术等的根茎。
【功 效】:健脾,燥湿,解郁,辟秽,散寒解表。
【主 治】:治湿盛困脾,倦怠嗜卧,脘痞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痢疾,疟疾,痰饮,水肿,时气感冒,风寒湿痹,足痿,夜盲。
【性味归经】:辛、苦,温。①《本草衍义》:“气味辛烈。”②《珍珠囊》:“甘辛。”③《品汇精要》: “味苦甘,性温,无毒。”
入脾、胃经。①《珍珠囊》:“足阳明、太阴。”②《纲目》:“入足太阴、阳明,手太阴、太阳之经。”③《本草新编》:“入足阳明、太阳经。”④《本草再新》:“入脾、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熬膏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服。①《本草经集注》:“防风、地榆为之使。”②《药性论》: “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鱼。”③《医学入门》:“血虚怯弱及七情气闷者慎用。误服耗气血,燥津液,虚火动而痞闷愈甚。”④《本草经疏》:“凡病属阴虚血少、精不足,内热骨蒸,口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衄,咽塞,便秘滞下者,法咸忌之。肝肾有动气者勿服。” ⑤《本草正》:“内热阴虚,表疏汗出者忌服。”
【药物配伍】:1、配元参,以元参之润制苍术之燥,以苍术之燥制元参之腻,则健脾滋肾,养阴逐湿,两擅其长。2、配厚朴,消食且散痰湿,对有湿,有滞,有积者尤宜。3、配防风:炒苍术辛散性弱,偏于燥湿健脾,配防风祛风燥湿,因“风能胜湿”之故,专治湿盛水泻;生苍术辛散性强,配防风以祛风发汗,同治风湿痹痛,一能燥湿,一能祛风,合用则既燥又散,风湿两邪俱除。4、配石膏,一温一寒,刚柔相济,燥湿清热不伤脏腑正气,善治湿邪化热,取太阳阳明两经同治之意。暑温,湿温,壮热烦渴,身重,溺短等症最宜。5、配黄柏,燥湿之力倍增,黄柏得苍术,以温制寒,清热而不致损阳,二药相使相制,清热燥湿功力显著,常用于下焦湿热之足膝红肿热痛,足痿无力,或湿热带下,湿疮淋漓并见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病证。6、配香附,舒肝理脾,主治肝脾郁结诸症。7、配黑芝麻,一燥一润,相辅相成,健脾润燥,善治噎膈脘痞兼脾虚苔薄腻者。8、配神曲,消食健脾功力增强,可治食积内停,湿阻脾胃,胸脘满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水泻,苔白腻等症。9、配川椒,温中止泻力增,能治寒湿较盛之久泻,苔白腻厚浊等症。
【别 名】:赤术(陶弘景)、马蓟(《说文系传》)、青术(张衮《水南翰记》)、仙术(《纲目》)。原植物北苍术又名:山苍术、枪头菜、山刺菜。同属植物东苍术又名:关苍术
【处方名】:苍术、茅术、茅苍术、大苍术、生苍术、炒苍术、炒茅术、焦苍术、苍术炭、制苍术、米泔水炒苍术等
生苍术为原药材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
处方中写苍术、茅术、茅苍术、大苍术均指炒苍术,又名焦苍术。为苍术片用麸炒至黄色入药者。
制苍术又名米泔苍术、米泔水炒苍术。为苍术片用米泔水拌匀,待吸尽,再用文火炒至黄色入药者。
【商品名】:南苍术:为植物南苍术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西、江苏、湖北等地。
北苍术:又名山苍术、华苍术,为植物北苍术(枪头菜、山刺菜)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茅苍术:又名毛苍术、茅术、毛术、茅山苍术。属南苍术。因产于江苏茅山而得名。为地道药材。品质最优。销全国,并出口。
京苍术:又名京茅术。为南苍术集散于南京者。
汉苍术:为南苍术集散于汉口者。多产于湖北、江西。
津苍术:为北苍术集散于天津者。
关苍术:为同属植物关苍术Atractylodes japonica Koidz.ex. Kitam.的根茎。主产于我国东北地区。亦有称产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北苍术为“关苍术”的。
朝鲜苍术:为同属植物朝鲜苍术A.koreana Nakai的根茎。主产于我国东北地区。
全毛苍术:为同属植物全毛苍术A.chinensis Kordz. var. simplicifolia Kitag.的根茎。主产于华北、东北地区。
赤峰苍术:为同属植物赤峰苍术A. chinensis var. quinqueloba.的根茎。主产于东北赤峰地区。
辽东苍术:为同属植物辽东苍术A. chinensis var. liactungensis Kitag.的根茎。主产于辽东半岛。
以上南苍术、北苍术、茅苍术、京苍术、汉苍术、津苍术为苍术之正品,品质较优。朝鲜苍术、全毛苍术、赤峰苍术、辽东苍术为苍术之副品,品质较次,每个品种均以质坚实、断面朱砂点多、香气浓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①南苍术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河北、山东等地。②北苍术分布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同属植物一、东苍术分布我国东北。二、朝鲜苍术分布东北。三、全叶苍术分布华北、东北一带。四、赤峰苍术分布东北赤峰。五、辽东苍术分布辽东半岛一带。药材①南苍术主产江苏、湖北、河南。②北苍术主产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为好。挖取根茎后,除去残茎、须根及泥土,晒干。
【拉丁名】:药材Rhizoma Atractylodis原植物①南苍术 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DC. ②北苍术 Atractylodes chinensis Koidz.同属入药植物东苍术 Atractylodes japonica Koidz. Ex Kitam.;朝鲜苍术 A.Koreana Nakai;全叶苍术 A. Chinensis Koidz. Var. Simplicifolia Kitag.;赤峰苍术 A. Chinensis var. Quinqueloba;辽东苍术 A. Chinensis var. Liaotungensis
【炮制方法】:1、苍术:拣去杂质,用水泡至七、八成透,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2、炒苍术:取苍术片,用米泔水喷洒湿润,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或取拣净的苍术,用米泔水浸泡后捞出,置笼屉内加热蒸透,取出,切片,干燥即得。3、炭制:取苍术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内枯黄存,喷水取出,晒干。4、盐制:取苍术用大火炒至外皮焦黑色,加盐水,炒干取出。每苍术1斤,加盐5钱,水适量。①《纲目》:“苍术性燥,故以糯米泔浸去其油,切片焙干用,亦有用脂麻同炒,以制其燥者。”②《本草述钩元》:“苍术,米泔浸洗极净,刮去皮,拌黑豆蒸引之。又拌蜜酒蒸,又拌人乳透蒸,皆润之使不燥也。凡三次蒸时,须烘晒极干,气方透。”
【考 证】:出自《证类本草》(《中药大辞典》)、《神农本草经》(《中华本草》)。
【生药材鉴定】:①南苍术:为植物南苍术的干燥根茎,呈类圆柱形,连珠状,有节,弯曲拘挛,长约 3~10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灰褐色,有根痕及短小的须根,可见茎残痕。质坚实,折断面平坦,黄白色,有明显的棕红色油腺散在,习称“朱砂点”。断面暴露稍久,可析出白霉样的微细针状结晶。气芳香,味微甘而辛苦。以个大、坚实、无毛须、内有朱砂点,切开后断面起白霜者佳。主产江苏、湖北、河南。此外,浙江、安徽、江西亦产。以产于江苏茅山一带者质量最好,故称“茅术”或“茅山苍术”,集散于南京者,亦称“京茅术”、“京苍术”。湖北、江西所产,多集散于汉口,故亦称“汉苍术”。②北苍术:为植物北苍术的干燥根茎,呈类圆柱形,常分歧或成疙瘩块状,不规则弯曲,长约4~10厘米,直径1.5~3 厘米。栓皮多已除去,可见较多圆形茎基或茎痕,或有毛茸状芽附着,下方有小根脱落痕迹或短的小根附着。表面棕褐色,粗糙。质轻,易折断,断面纤维状,极不平坦。断面黄白色,有红黄色或黄色油腺散在,并有明显的木质纤维束。气芳香,味微辛苦。以个肥大、坚实、无毛须、气芳香者为佳。本种较南苍术体轻质松,油腺少,切断面不析出白霉样结晶,香气亦较弱,质量较南苍术为次。主产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此外,山东、陕西、甘肃等地亦产。河北各地所产的多集散于天津,故有“津苍术”之称。显微鉴定:(1)茅苍术 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为30-40列细胞,其间夹有3-8条石细胞环带,每条为2- 3列石细胞。皮层散有裂溶生大的油室。韧皮部内缘有小的油室;通常无韧皮纤维。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多角形,较小,直径14-40μm;木纤维束位于内侧,或布于导管群间。射线较宽;髓部大,均有油室。本品薄壁细胞含菊糖,并充塞微细草酸钙针晶。粉末:棕色。①木栓石细胞有时与木栓细胞相连结,多角形、类圆形、类方形或长方形,直径28-80μm,少数类圆形者稀至96μm,长方形者长约至135μm,壁厚,可见层纹,胞腔内含黄色物,有的含草酸钙针晶。也有石细胞壁极厚,胞腔不明显,仅见多数细点状纹孔。 ②木纤维长梭形,末端钝圆或稍尖,直径19-40μm,壁甚厚,孔沟较细密。③草酸钙针晶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长8-30μm。④菊糖团块略呈扇形,时与针晶相混。此外,有网纹及具缘纹孔导管;油室碎片及其黄棕色内含物;稀有草酸钙方晶。(2)北苍术 根茎横切面:有韧皮纤维束。粉末:棕黄色。①木栓石细胞边缘不平整,直径11-63μm,长约至90μm,层纹偶见。② 韧皮纤维多呈粗短梭形,末端钝圆或分叉,有的中部膨大或尖突,直径27-99μm,壁厚5 -41μm,层纹细密,初生壁易与次生壁分离,有的次生壁出现断层。
【中药化学成分】:南苍术根茎含挥发油约5~9%。油的主要成分为苍术醇(Atractylol)、茅术醇(Hinesol)、B一桉叶醇(B一Eudesmol)等 。北苍术根茎含挥发油1.5%,其主要成分为苍术醇、苍术酮(Atractylone)、茅术醇及桉叶醇等。东苍术根茎含挥发油1.5%,其主要成分为苍术醇、茅术醇、B一桉叶醇、苍术呋喃烃(Atractylodin , Atraetylin)、苍术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