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笔者认为,不能单纯等待我们的人民对自己的文化恢复自信,而应该多管齐下,推动这一进程。因为文化的竞争可能是未来一个很重要层面的竞争,当初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理论基础就是“人种论”,其实更深层次的根源就是文化认同的差异和分歧。现在也有人把世界分为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在比较、议论文化的优劣,台湾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曾提倡文化统一论。所以,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浓缩精华之一的、凝聚全民族情感和趣味的传统节日,应该择其精华发扬光大。文化部将春节等传统节日纳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就是一种很好的引导。
我们中华民族的很多传统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优秀的品质内涵。我们应该宣传普及这方面的知识,并从假日制度和文化氛围上提供相应的便利和引导。
如“春节”,辞旧迎新,合家团聚,其乐融融,传承了千百年,已经在整个民族人民中内蕴于心,每到春节,人们都往家赶,到老人身边去,蔡国庆当年一首深情的《回家》使很多人热泪盈眶,王安石有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拜年、发放压岁钱,到处充满着喜庆,国家法定的春节长假,也是对这一民族传统节日的认同。
因为我们民族重视情感,重视家庭的氛围和亲人的团圆,所以“中秋节”、“重阳节”也是我们的前辈为着家庭团聚而设立的,就像陈红演唱的歌,希望晚辈们《常回家看看》老人。这些节日如果恰逢周末,也确实应该发扬起来,尤其每年的中秋节,和国庆长假有重叠或邻近,也成为很好的团圆的机会。重阳节,王维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可见当年那是一个受到全民族广泛重视的佳节。
端午节,本意是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有吃粽子、赛龙舟等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永恒的主题,最基本的民族精神,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在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各第一条,都是“爱国”,恰恰地,端午节,是我们纪念一位中华民族的爱国的典范人物屈原,他是官员,是文人,是基层群众的贴心人。所以,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能忘记屈原,不能不光大端午节。在今天人们的观念中、生活中,端午节依然具有认同基础。
七夕节,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传说中他们为了捍卫忠贞的爱情,不向强大的恶势力低头,经过顽强抗争,应该说他们取得了胜利,尽管结局有些凄美。在日益民主的当代,牛郎织女的被棒打鸳鸯越来越少,但是追求爱情真挚、生活幸福美好的信念值得提倡。在现代社会,爱情变得越来越脆弱,也经受着多重考验、诱惑,就像《危情杜鹃》、《玉观音》、《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等等电视剧中的描述。其所造成的社会后果是严重的,很多的单亲孩子、父母离异的孩子,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轻易离婚后的男女的生活也充斥着阴影,选择真爱、捍卫真爱,值得提倡。也许七夕节的更加被重视,会有一定积极意义。
清明节是寄托对逝去的亲人哀思的节日。我们更好地生活,更加珍惜生命、珍惜工作、珍惜家庭的和睦幸福,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在清明的日子,全家人共同追思先人们的音容笑貌,回想和他们相处的朝朝暮暮,应该化哀思为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全家要更和睦,齐心协力去创造更好的生活。
因为我们民族的很多传统节日有悲情色彩,不符合当代年轻人追求轻松、快乐、温馨、浪漫的心理,所以,在过节上,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圣诞节、儿童节、妇女节、愚人节等等反而更能得到认同。所以,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也确实面临一个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的问题。
我们具有民族特色的植树节(绿化祖国秀美山川)、教师节(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的当代传承)、党的生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建军节(人民军队是祖国的忠实守卫者,保卫着人民的和平安宁)、国庆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在世界民族之林巍然屹立)也应该发扬光大。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像我国的皮影、杂技、剪纸、京剧、评剧、书法等等文化艺术,都已经传播到世界很多民族中,同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并不是复古,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立足于本民族的根,在此基础上,汲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来丰富完善提高本民族文化的,这个过程也是各民族加强沟通、加深理解,促进和平友好并共同丰富世界文化、文明宝库的过程。